过去一周,XR领域消息不断,从大型融资、技术进展到新产品发布和行业合作,都显示出这个领域仍在加速发展。
最近的动态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MicroLED等底层显示技术不断进步;AI与AR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开始落地具体产品;不同厂商在生态建设上选择了开放或封闭的不同路径;同时,在文旅、影视等内容应用领域,也找到了可行的商业模式。
具体到厂商而言,Meta在这周有颠覆性的战略调整、谷歌与Magic Leap重启合作、夏普有重要产品推出。
总体来看,XR产业正依托技术、资本和应用场景的共同推动,进入一个更务实、规模化的发展阶段。
1、有分裂,有重组,XR圈内生态构建路径分化,开放与封闭战略并行
在平台生态层面,不同的厂商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三星发布的Galaxy XR头显确认支持用户直接安装APK文件,且无需开启开发者模式或连接电脑,同时设备还支持解锁Bootloader。这种高度开放的策略,与苹果Vision Pro完全封闭、Meta Quest需要开发者验证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Galaxy XR在现阶段成为了对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最友好的XR设备之一。

与此同时,曾经的元宇宙坚定拥护者Meta,正在进行深刻的战略调整。Meta宣布将其元宇宙业务副总裁、扎克伯格十年的元宇宙亲信Vishal Shah调至AI产品团队,担任AI项目的副总裁,同时将Horizon OS从“元宇宙”部门中分离出来,设立为独立的“头部项目”。
这一重组表明,Meta在持续投入AI竞赛的同时,正试图重新分配公司的资源。将操作系统与具体的元宇宙部门分离,无疑有助于Horizon OS更灵活地寻求外部硬件合作伙伴,并更专注于底层平台的完善。

不过,不容置疑的一点是,虽然Meta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强调元宇宙工作的优先级不变,但是在扎克伯格心里的天平已经从元宇宙偏向到了AI——将公司最重要的元宇宙领导人之一调往AI部门,就是这一点最直观的佐证。
另一方面,合作共赢也成为构建生态的重要方式。Magic Leap官宣正与谷歌联合开发AR眼镜,并展示了原型机。双方的合作重点是利用Magic Leap的波导光学与谷歌的Raxium microLED光引擎,开发平衡视觉质量、舒适度和可制造性的AR眼镜参考设计。这标志着Magic Leap从面向消费者的硬件公司,转向了为行业伙伴提供技术与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赋能者。

评论:三星的开放、苹果的封闭、Meta的战略调整与Magic Leap的转型,共同展现了当前XR生态构建的多元。没有一种模式被证明是绝对正确的,每种选择都各有利弊。开放能快速吸引开发者,激发创新,但可能带来碎片化和安全风险;封闭能保证体验的一致性与高品质,但发展速度可能受限。未来XR平台的竞争,很可能不是单一技术或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模式与商业策略的综合性竞争。
2、核心技术持续突破,MicroLED引领微显示创新浪潮
底层硬件,尤其是显示技术的进步,始终是XR设备体验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周,微显示领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JBD)宣布成功完成超十亿元人民币的B2轮融资,这笔刷新全球MicroLED微显示领域单笔融资纪录的资金,将用于加速其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

JBD在十年发展历程中,从推出首个MicroLED原型到实现规模化量产,其高亮度、低功耗的产品已成为全球近50款智能眼镜的核心显示方案。这笔融资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JBD量产能力与技术领先性的认可,更反映了行业对MicroLED作为消费级AR,特别是轻量化、全天候AR眼镜终极显示方案的坚定看好。
无独有偶,在学术研究层面,微显示技术也在向前推进。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学家团队成功制造出了全球最小的发光像素,其尺寸仅为300nm×300nm。该技术利用“光学天线”结构,在极小的面积上实现了可独立寻址的OLED像素,并获得了不错的亮度与响应速度。研究人员指出,按此技术,1920×1080分辨率的显示画面理论上可装入仅1mm²的面积中。这意味着未来AR眼镜的显示模组可以做得极其微小,甚至集成到镜腿或更轻薄的设备中,为终极形态的AR眼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也在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做准备。韩国设备商AP Systems宣布与维信诺签订独家设备供应合同,为其8.6代OLED产线提供关键的ELA设备。高世代OLED产线的建设是全球显示产业争夺中大尺寸应用市场的关键,而ELA设备对于生产高性能的LTPS和LTPO OLED背板至关重要。这一合作表明,中国面板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未来,旨在打破国外垄断,在全球OLED产业竞争中赢得更大话语权。
评论:从JBD的商业化量产,到德国科研机构的纳米级像素突破,再到维信诺等高世代产线的布局,MicroLED及其相关微显示技术正沿着从实验室到工厂、从样品到商品的路径稳步前进。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本的持续下探,是解决当前AR设备在重量、体积、亮度和功耗之间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有望为消费级AR的爆发扫清最大的障碍。
3、AI与AR深度融合,智能眼镜持续产品发布潮
当前,AI与AR的融合不是停留在纸面的概念,而是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涌向市场,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AI眼镜发布潮”。
本周,智能眼镜相关的新消息依旧十分丰富
百度宣布其“小度AI眼镜Pro”将于11月1日开启预售,产品聚焦于拍摄、AI翻译、识物、备忘等第一视角的AI交互功能;BOLON暴龙眼镜与Rokid乐奇联合开发的AI眼镜也宣布将于10月30日开启预售,尽管不带显示功能,但强调了其拍摄和集成多款AI大模型的能力;魅族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定于10月30日首销,主打时尚设计和拍摄功能;利亚德的首款AR眼镜则上线预售,突出其“同声传译级”的专业翻译和会议纪要能力。
此外,亿道信息在投资者互动中确认,其AI眼镜方案已得到多家品牌客户的认可并已开始批量出货。而李未可City AI眼镜在日本众筹平台取得的突破性成功——24小时内筹款突破800万日元,登上了热度榜第一。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硬件与通信能力的支撑。这周,广和通还与行业头部AR眼镜公司XREAL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作为ODM解决方案提供商,广和通将以其轻量化、低功耗的AI解决方案与低时延通信能力,赋能XREAL的AR眼镜,使其能在本地高效处理AI任务,从而实现更加即时、流畅的交互体验。
评论:本周仍旧十分密集的AI眼镜发布,标志着行业正持续将“AI+AR”从一个技术命题转化为具体的用户价值。
当前阶段的产品功能相对聚焦,主要集中在语音交互、实时翻译和第一视角拍摄上,这符合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解决单一痛点开始。这表明,AI眼镜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杀手级应用”,而非一味追求复杂的AR显示。随着芯片算力、通信技术和AI算法的进一步融合,未来的AI眼镜将逐步从“智能音频眼镜”或“拍摄眼镜”,向真正的“增强现实智能助手”演进。
4、内容应用扎根实处,文旅影视成为商业化先锋
在内容与应用方面,VR/AR技术正在文化、影视等垂直领域找到坚实的落地场景,并开始产生社会与商业价值。在文化遗产领域,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发布了《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及应用》成果,通过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实时渲染与动态交互,再现了圆明园的盛景。该成果已部分应用于圆明园的多个VR文旅项目,成为“三山五园数字资产数据库”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文创开发、教育传播提供了核心资源。
在电影产业,XR技术正从实验走向商业系统。西影集团携手小派科技发布了定制化观影头显和“西影无界影院系统”。这款重量仅180克、集成了手势与眼球追踪的头显,配合专用的智能座椅,旨在为观众提供从“看电影”到“进入电影”的沉浸式体验。同样,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透露,正孵化“建军百年 VR电影”等项目,并其“VR影院空间”也在举办XR影像展。

此外,第四届金鸡XR影展终评入围名单产生,汇聚了24部国内XR作品,显示了创作端的活力。线下场景方面,内蒙古电影集团的“XR未来影院”正式落地伊金霍洛机场,为旅客提供了碎片化时间的沉浸式娱乐新选择。
评论:无论是圆明园的数字复原,还是XR影院系统的建立,都表明VR/AR内容正在摆脱“技术演示”的阶段,转向与具体产业和场景深度结合。
文旅、影视因其天然的沉浸感需求,成为了XR技术绝佳的落地领域。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如文化遗产的活化、观影体验的升级),也探索出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如门票、体验收费)。这种“由B端及C端”的路径,正在为XR产业积累宝贵的内容制作经验、技术标准和用户基础,是行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5、产业链与资本持续加码
从更宏观的产业视角看,中国在XR产业链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崂山区宣布其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已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长22%,园区汇集了148家相关企业,包括歌尔等链主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资本层面,除了JBD的巨额融资,潮流文化IP与虚拟沉浸体验公司“朋克编码”也宣布完成由梅花创投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为其海外上市进程奠定基础。
产业链企业也频频传来捷报。蓝思科技在其三季度报告中透露,正深度绑定北美头部AI眼镜客户,提供从精密结构件到整机组装的深度服务,并成立新的光电科技公司,向光学产业链纵深迈进;

芯原股份在投资者调研中表示,已为某知名国际互联网企业提供AR眼镜的芯片一站式定制服务,这标志着中国芯片设计服务能力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评论:从崂山的产业集群,到蓝思科技的深度参与,再到芯原股份的芯片定制服务,中国XR产业正展现出强大的制造能力、快速的技术消化与创新能力以及活跃的资本市场。
中国公司已不再仅仅是代工厂,而是在核心技术研发、硬件创新和生态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李未可AI眼镜在日本众筹的成功,是中国品牌凭借产品力走向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中国力量的全面崛起,将成为影响全球XR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总结
过去一周,XR领域在技术、产品、生态和应用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进展。MicroLED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AI与AR的进一步融合,正推动一批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新产品走向市场;不同企业在生态建设上采取的不同策略,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判断。与此同时,文旅、影视等领域的落地案例,逐步验证了XR技术的应用价值。而中国在产业链和资本层面的持续投入,也为全球XR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尽管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Meta旗下Reality Labs部门单季度仍亏损44.32亿美元,显示出盈利问题尚未解决,但整体来看,整个领域仍在向前发展。XR行业正在逐渐摆脱早期主要依靠愿景驱动的状态,进入一个由技术、产品和实际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务实阶段。在各方持续的投入和协作下,XR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
注:(文章未进行标注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VRAREXPO客服号